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论述,落实江西省“大思政课”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,华亿在线积极探寻红色文化教育的新路径。当开国将军甘祖昌“放下官衔扛锄头”的传奇故事,遇上充满创新活力的05后的解码手账、AI故事和时空信箱,会碰撞出怎样绚丽的火花?近日,华亿在线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一堂别出心裁的“红色文化十讲”思政课。该校思政课教师龚丽携手教育与健康管理学院、智能制造与建造学院学生,开启了师生同台教学活动,以“后浪筑新桥:05后创想将军农民新答卷”为主题,通过情景剧、辩论赛、创意工坊等青春化表达,让甘祖昌“将军农民”的精神密码在互动碰撞中绽放青春光彩。
旧址寻踪:在红色地标中破译初心密码
思政教师龚丽带领学生团队走进萍乡市莲花县沿背村,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之旅。青年学子们以田野为课堂,以历史为教材,通过实地探访、情景演绎和校地联动等方式,感悟“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”的深刻内涵,汲取精神养分,用心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。在甘祖昌“不忘初心”事迹陈列馆,“苦难岁月感悟初心”“戎马生涯践行初心”……四个展区宛如一部无声的史诗,静静诉说着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。从闪耀着荣耀的开国少将勋章,到沾满泥土气息的犁耙农具,一件件展品虽无言,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。将军那句“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”的铮铮誓言,在褪色的草帽与磨亮的锄头间回响,深刻诠释着共产党人“我将无我,不负人民”的崇高境界。
情景演绎现初心,师生共解“修桥智慧”
“将军,省公路局说修桥要10万,咱上哪凑这么多钱啊?”课堂伊始,智能制造与建造学院黄健、叶实胜、陈飞廷、教育与健康管理学院叶娜等学生编排的红色故事原创情景演绎《一座桥变十二座》,瞬间将众人带回了1966年的沿背村,故事伴随着学生二胡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的旋律落下帷幕。龚老师手持反修桥模型,与学生一同解析剧中深意:“甘祖昌将军用旧石料垒桥墩、捡水泥袋省开支,最终仅花1.2万元就修成了大桥,还把省下的钱修了十二座便民桥。这‘精打细算’的背后,是他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群众心坎上的为民初心。”
随后,龚老师邀请学生穿上复刻的红军草鞋,亲身体验长征的艰辛。“才走20米就磨得脚疼,很难想象红军战士们穿着它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。”体验完的学生黄健感慨道。龚丽接过话茬:“这双草鞋虽然磨破了脚掌,却磨不灭‘革命理想高于天’的坚定信念。就像甘祖昌将军说的‘万里征途不歇铁脚板’,这种坚韧不拔正是红色精神的底色。”
辩论交锋碰火花,青春对话“奉献精神”
“当代青年是否需要甘祖昌式选择?”围绕这一话题,课堂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。正方学生郑雅玲认为:“甘祖昌放弃将军待遇回乡种地,是拒绝名利内卷的‘高级奉献’,当代青年需要这种清醒的价值追求。”反方学生兰粤婷则提出:“新时代的奉献可以更‘高效’,比如用直播助农代替扛锄头,这才是05后的‘反修桥精神’。”
龚丽老师在点评时指出:“无论是将军的锄头,还是青年的键盘,核心都是‘让付出有意义’。甘祖昌‘月薪300元捐210元’的奉献,与当代青年‘拒绝无效内卷、追求精准付出’的选择,本质上都是对‘有价值人生’的追求。”这一观点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入思考,也让红色精神与Z世代的价值观找到了共鸣点。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看,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,甘祖昌将军的奉献精神与当代青年追求有意义的人生,都是对这一价值观的践行,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,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共同追求。
创意实践展风采,05后巧解“传承之题”
“沿背村的红色故事很感人,但年轻人觉得‘有点远’怎么办?”“在沿背村红色资源开发中,05后青年如何借鉴黄文秀民情地图‘精准帮扶’的实践智慧,提出创新性的“破局”方案?”龚丽老师抛出问题后,学生实践团队带来了《Z世代视角下沿背村青春体检报告》,江海宁同学直指关键:“故事‘静默’、传播陈旧、体验单一,这是红色资源活化的三大瓶颈。”
随后,三组学生依次展示了他们的创新方案:徐钰婷小组绘制了文创作品《反修桥精神解码手账》,每页都藏着“历史切片 + 青春联想”,让产业“融”出新: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;秦佳丽小组以AI为笔,重述甘祖昌与反修桥的故事,以原创AI红色故事让传播“潮”出圈:抢占Z世代流量高地;郭佳佳小组设计的双面时空信箱,一面接收“给甘爷爷的信”,一面投递“致2049年的承诺”。这些创意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方式,将红色文化与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点相结合,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,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,让红色文化真正入脑入心。
知行合一筑新桥,红色精神照征程
在“如何构筑人生中的红色传承桥”环节,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历:有的为留守儿童讲红色故事时融入防溺水知识,有的用专业技能帮老区修电路,还有的将家乡红色故事制成多语短视频。“原来传承不用做大事,把甘祖昌‘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’的精神放进日常,就是最好的答卷。”05后江海宁同学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。
这场师生同台的红色课堂,打破了传统讲授的边界,让历史故事变成了生动的情景剧,让精神解读变成了激烈的辩论赛,让实践方案变成了精彩的创意秀。在你问我答、你演我评中,甘祖昌精神从书本走入青春,红色文化从过去流向未来,真正实现了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”的双向奔赴。这堂“师生同台”课是江西省“大思政课”改革的创新实践,已形成“三破三立”特色:破“单向灌输”,立“青春对话”,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,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,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;破“文物式陈列”,立“沉浸式体验”,借助情景演绎、科技手段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,契合红色文化教育中强调的体验式教学理念,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;破“代际隔阂”,立“精神共鸣”,通过寻找红色精神与Z世代价值观的契合点,实现了不同时代之间精神的传承与延续,体现了红色文化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。
教学的结束并非终点,而是师生共筑“精神传承桥”的新起点。未来,华亿在线将继续探索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让青年在触摸历史中坚定信仰,在创新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,为江西“大思政课”改革贡献独特的“工程力量”。这充分体现了思政课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,通过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融入日常实践,实现了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行动的转化,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,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供稿:马克思主义学院